通常说来,初学临帖当以模拟准确、分毫不差为上,在这一阶段,学习首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巧。每一本字帖,都凝聚着古人毕生心血,包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内涵,轻视它是不合理的。如果连毛笔划线的技巧还没有掌握,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视古人,以为亦步亦趋地跟着古人跑没出息,其实是在与自己开玩笑。有这种思想的人切须引起注意。" @' ~2 P5 p3 r; {* b0 q% D
这一阶段的临帖应以摹帖为主。学习者的眼和手,与帖上的墨迹之间,由于初次接触,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,难以把握帖中的艺术精粹,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。从教学实践上看,早期的这个学习阶段在时间上不宜拖得太长,要提高效率,在字帖临摹的表面或边缘部位反复游移,对以后的学习并不会有多大好处。摹帖是个极好的高效率的方法,尽快地掌握字帖风格的最基本方法。它可以帮助把握进一步深入所必须的技巧。这就叫取得“进攻”的出发点。( q/ x( t* j; q0 _6 N; ? N. Y$ B
第一个目的达到后,应该扔掉拐杖了。第二阶段是临帖,“对临”。“对临”是一般的技巧训练,通过自己的书写实践,要掌握基本的用笔、字的间架特点以及章法上的特点(选字本也有个组合字的章法问题),做到如此就算是达到了本阶段的要求。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导,则两年左右的训练时间(每天练习大约一至二个小时) ,足足有余了。当然,成年人所需时间与少年人不同,因为理解能力不一样,但一个小学生,只要能按要求学,至多三年也可以达到目标了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单元是临摹过程中最艰难的单元:从摹到临,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,是一个质的转变。
7 ], D x8 J ^, v 第三个阶段,则是背临。常常有学员为临书与自书的距离太大而苦恼。确实,从临书到自书,又是一个质的转变,如果没有过渡,我以为是很难适应的。以我的经验,过渡层次就是背临。临摹时,总有个我与帖之间的心理距离,我是主,帖是客,背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心理距离,使主客相融,物我化一。学颜体的要出手即颜,学欧体者要出手皆欧,能做到这一点,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风格技巧。当然,要做到主客相融,在背临时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,更应考虑到气韵、格调、趣味、神采等。同时,背临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锻炼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记忆力,要尽力做到惟妙惟肖。
Y+ L4 ?9 ^) ]& V1 n5 z. w 第四个阶段是意临。有了上述基本功,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书法王国,基于此,不应在一本帖上逗留,要想办法开拓视野,在不同风格,技巧的各家帖中寻找契机,有些大书家临某家某帖,不象。初学者常常觉得无法理解,临而不象,临它作甚!殊不知这正叫“意临”,临者对帖的揣摩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,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。这“取”的一点应考虑到与自己个性和习惯、基本风格相吻合。吴昌确临石鼓、何绍基,临兰亭,距离甚大,但却在某一点上与原帖精神契合,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在意临时,切忌面面俱到,要着眼于一点。为什么和如何来选择这一“点”,就要学习者对自己正确估价了。这种选择,常常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修养来。8 B* R9 a: r! U' C& C. ~
意临也可以称为博取众长,但要注意,意临不是无法临象,如果连帖的基本临摹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诩是“意临”,那是没有好处的。. \ |0 O4 ]- K9 F- E
除了意临这一较高级的学习阶段之外,在其他几个阶段中,还要提醒注意的是:介绍书法理论时应以技法研习为主,不必过早地介绍一些近玄的理论,什么“不似之似” “取其神韵”“法于自然” “无所师承”,这些理论必须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义.初学者看到这些口号,懵懂为之,反而造成思想混乱,不知适从,只有坏处没有好处。根据我的经验,还是要分清学习的阶段性,初临帖时,应强调技巧为主的教学目标。
' ?( [7 n1 e+ g7 [' Q# H # j. {/ P0 }& o$ w1 b- T+ @) s4 d
& `: q3 k9 L- O9 L) ?8 ~6 ^
; Z* h; N8 c6 I9 {0 ~8 V( q p- O
D$ y- w& }4 g; |/ t4 N0 \选帖的标准
3 }" @- h" J6 {& D0 O2 b" `( ]& X7 f" T) i7 z0 T
初学者常常为选帖而苦恼。到书店去看看,各种碑帖琳琅满目,眼界大开是好事,但要选一本来学习,却拿不准该选什么。有的学员只好人云亦云,别人说好,拿来就学,盲目跟从,结果收效甚微。* }9 z2 V4 ~# S# g
选帖其实也是门学问,作为老师更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启发学员。如果要选一本适合自己学习的好范本、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:" F/ c6 F* d& ]2 y8 p1 ~+ q
(1)帖本身是否有水平?在现在出版的众多字帖中,临摹的范本应选取古代书家的作品为好。如欧、虞、褚,颜、柳、赵、以及魏碑等均可,但帖不一定皆是好帖,因为即使在这几家中,由于出版社采用的方法不同,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。以我的教学实践来看,一般初学者可能会使用以下几种字帖:一是按原迹或原拓影印的,比如颜书《告身帖》、柳书《神策军碑》 《张猛龙碑》等。这类用原迹原拓影印的本子是最理想的本子。它不但保持了比较准确的结构、用笔风貌,而且还保持了原作的章法。二是将原迹原拓选字拼成,称为选字本,如将《颜勤礼碑》、苏轼《醉翁亭记》中的字顺序打乱,按笔划多少或偏旁集中排歼,这类帖由于在单个字中仍然保持了较准确的风貌,只损失原有的章法(如字距,-行距;),而初临书法不同于创作,章法本不是个重要的问题,故尔也不失为较理想的范本。三是经过修补改刻的作品,这类帖在一些选字本和翻刻、石印本中很常见,相比而言,它的临摹价值就不太高了。经过翻刻修改的字帖,一般必然会丧失原迹原拓的风貌,笔划修光修挺,线条光滑而缺乏力度,用笔的动作也难以捉摸,而这些都不利于学员对原迹风格的体验和研究;当然,它至少保持了原迹的结构,在初学阶段,掌握结构是当务之急。四是今人临写古人咋临摹本,或是印刷品或是手迹。能临象古人原迹的作品,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。但作为范本而言却未必妥当。因为每个人(即使是有成就的书家)在临摹古迹时,不可避免’地会带上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,临本与原本之间总有相当的距离,不但在技巧上如此,在气息上更是如此。拿一些尚未经过历史检验的今人临本再作为自己的临本,实在没什么收益。 五是双钩本,一本喜爱的字帖,能购到固然好,购不到的话,就只能双钩,这一点无可非议。但如以双钩本作为朝夕揣摩的临摹范本则不妥。首先,双钩的细线与原帖毛笔笔划的墨迹间难以完全相吻,这种距离对艺术作品而言已是大打折扣了。再加上枯笔、渗化笔,双钩就更难表现。再次,原帖的笔划之所以有价值,是因为它不但是一具线条外形的躯壳,而且可以从中寻找分析出其用笔的大致过程 (如提、按的部位),还可以从中细绎出速度快慢,含墨多少,这一切内容都是初学者迫切需要的。一变成双钩,则真成了线条形态的躯壳, 一切动作、速度所留在墨线中的痕迹都没有了;故尔,我以为是最不适宜作为范本的一种。8 f" B2 f1 T' S+ H8 P
综上所述,我提倡初学者使用第一、二种字帖,不赞成使用第四、五种字帖。7 z( ], s* ?$ k' q4 H
(2)这本帖适宜不适宜学。了解了字帖的质量高,并不等于过了选帖这一关。五光十色的流派风貌,也使学习者踌躇不决。学欧、学颜;学柳、学赵;学苏、学米;学北碑、学南帖?各家都可学,又不能都学,这确实是个矛盾。遇到这种情况,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喜好。有喜欢劲挺的,有喜欢秀媚的,有喜欢雄浑的,取各人所需,方得其宜。明明自己喜欢褚遂良的秀逸风格,却硬去赶颜书雄强的时髦,这是跟自己过不去。只有每天面对着自己喜爱的字帖,.才会有兴趣去临习研究,特别是在初学尚未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学习情绪时,兴趣是个绝对重要的因素,它能帮助你树立长期作战的信心。
" L' R+ n- x3 s- A6 J9 A9 b 那么,有没有不好学的帖?比如赵孟睿媳踩顺3;崛俺跹д卟灰д裕邓敲娜恚嘌Я嗣还橇Α3先唬蕴逵胫羁榇蠹蚁啾龋且孕阋萑∈さ摹5歉鼍芳赴倌晏蕴露杂猩Φ拇笫榧遥氖榉ㄊ蔷闷鸺煅榈摹H绻阊д匝У妹挥泄橇Γ鞘悄阏莆盏姆椒ú欢裕荒芤悦项负责。只要学习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再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点,是能学好的。反之,别说赵体,颜、柳、褚、欧,都会学出弊病来。1 {! }7 n( M3 N# c; S/ K; [: l
只要找到一个高质量的、同时又是符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帖,选帖这一关才算过了。它将是你未来翰墨生涯中的一个良好起点。